2011年1月10日

音樂電影分享-那年的"無樂不作"<海角七號>

那年的無樂不作 海角七號Cape No. 7
2008年上映了一部紅透台灣頭到台灣尾的國片-海角七號,從沒想過國片可以跳脫同志及藝術片的窠臼,結合日據時代的背景,串起恆春月琴的小調,拍出濃濃的台灣人情味,讓人在看電影的過程中,也能沐浴在恆春的純樸悠閒風情之下。


片中敘述六十多年前,台灣光復,日本人撤離。一名日籍男老師隻身搭上了離開台灣的船隻,也離開了他在台灣的戀人:友子。無法當面說出對友子的感情,因此,他把懷念與愛戀化成字句,寫在一張張的信紙上。六十多年後,台灣的樣貌早已完全改變,各個角落的人為生活而努力,幾個活在不同角落的小人物各自懷抱音樂夢想:失意樂團主唱阿嘉、只會彈月琴的老郵差茂伯、在修車行當黑手的水蛙、唱詩班鋼琴伴奏大大、小米酒製造商馬拉桑、以及交通警察勞馬父子,這幾個不相干的人,竟然要為了度假中心演唱會而組成樂團,並在三天後表演,這點讓日本來的活動公關友子大為不爽,對這份工作失望透頂,每天頂著臭臉的友子也讓待過樂團的阿嘉更加不高興,整個樂團還沒開始練習就已經分崩離析……

整部電影貫穿了濃濃的音樂元素,不著痕跡的將舒伯特「野玫瑰」一曲營造音樂無國界的氣氛,除了用月琴或是樂團演奏的形式表現外,中文或日文歌詞演唱也沒問題!

 **


「野玫瑰」歌曲的由來,來自一個溫馨的故事。有「藝術歌曲之王」之稱的奧地利音樂家舒伯特(Franz Schubert),有一日在教完鋼琴課的回家路上,在一舊貨店的門口看見一位穿著破舊的小孩手持一本書及一件舊衣服欲出售,舒伯特見狀起了同情心,雖自己生活上並不富裕,卻將身上所有的錢與小孩交換了那本書,接過來一看是德國作家哥德的詩集,隨手一番就看到了「野玫瑰」這首詩,頓時間被詩中的文字所觸動,腦海中出現跳躍的音符,越往下看,音符不斷湧出,靈感湧出一發不可收拾,舒伯特急忙回到家裡,趕快將腦海中的音符寫下來,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就因一顆善良的心加上才華的湧現而誕生了。

**



茂伯演奏的月琴同樣也代表相當特殊的意義,因為恆春正是月琴的故鄉,影片的場景帶到樹下聚集一些人,人手一把月琴就這麼怡然自得的拉奏哼唱,或許我們都還記得那首有名的恆春小調-「思想起」,這麼獨特的樂器擁有的琴弦不多,音準也沒有那麼準確,但是音樂是發乎情意的一種表達方式,懂不懂樂理倒也不是太重要的事。



月琴因其共鳴箱形如圓月而得名,為昔日街頭乞丐行乞、賣唱的彈奏樂器,又名「乞食琴」。歌仔戲所用的月琴,琴弦僅二條,音色淒涼、哀傷,亦適合伴奏較悲傷的曲調,也是演唱恆春民謠一個重要的伴奏樂器。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對於音樂的感動,影片透過各行各業的小人物為代表,可以是車行黑手、業務員,甚至是年紀很大的阿公等等,說明了玩音樂絲毫不受國界、人種、身分、年紀等等限制,只不過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音樂理念,如何組合起來並和諧的演出才是本片的意義。

台上一群烏合之眾,憑藉對音樂的熱情,從原本的爭執不休,到完美的演出;台下的聽眾隨著音樂自然的搖擺、吶喊,相當enjoy在音樂的氛圍之中,證明了本土的樂團毫不遜於國外的歌手外,也證實了音樂的普及性與渲染力!

也許我們都忘了曾經的感動…

但在某些時刻或某些場合,再度聽到貼近自我感受的旋律或歌詞,那些排山倒海的情緒與記憶也會跟著鮮明了起來……

Amili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