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0日

音樂電影分享-《想飛的鋼琴少年》Vitus

《想飛的鋼琴少年》Vitus

-掙脫生命的框架,追尋自我價值的自由-

「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人記得。」—安東尼‧聖修伯里《小王子》


維特自出生那天起,彷彿就是來自外星的小王子。他有蝙蝠般的靈敏聽力、媲美音樂神童莫札特的鋼琴才華、精通股市操盤的數學頭腦,最喜歡看的讀物就是百科全書。雖然父母希望維特未來成為偉大的鋼琴家,但他卻和所有小男孩一樣,只想在天空飛翔。為了逃離父母加諸在身上的沈重壓力,維特總愛跟在古靈精怪的爺爺身邊,一同探險人生。一個下大雨的夜晚,維特決定不再為他人而活,戴上爺爺和他親手打造的翅膀,縱身一躍、飛上天際…

電影裡的男主角是個智商180的小男孩維特(Vitus),本片分為兩個主軸:分別是維特在六歲與十二歲時面對三位大人對維特的教育方式,彼此間互相拔河。

天才兒童維特,幼時展現對音樂的高度天份,不僅能將聽過的旋律分毫不差的彈奏出來,更連高難度的曲子也難不倒他。父母欣喜於他的聰明才智,卻用著傳統的菁英教育方式,深信只有透過規律的苦練琴藝,才能夠有所成;學校課業則是讓他成為跳級生,導致他和平凡的學生與老師引發種種衝突,所以維特的“不快樂”也就逐漸累積。

母親為了讓他成為一流的鋼琴家,逼迫他練琴,甚至拜「名師」,讓維特抗拒起彈琴這件事,於是名家對他說:『當你自己想彈琴的時候再來找我,不是為了我或為了母親』。事實上,這句話不只適用彈琴這件事,甚至適用於面對人生的態度:「要為了自己而活,而不是為了別人!」,畢竟別人無法替自己過人生。同樣的,彈琴是源於心中有感動,然後再透過樂器演奏表現出來,這並非是填鴨式的照譜演奏就可以表達的,就如同沒有人喜歡被逼迫抄書的滋味。

不同於維特父母的教育態度,片中唯一懂他的爺爺在本片一開始就為他打造一支迴力鏢,按照常理,迴力鏢一旦投擲出去,會循著弧線飛行一圈再回到手邊,但是這支迴力鏢卻直行打破了玻璃窗,說明了人生並非總在一個框架之下進行,而有許多不同的可能。我們不妨想想,每一位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何必要用一個既定的模式套在每一位孩子身上?如同孔子所說:「因材施教」、「適才適性」,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方針。

這也看出爺爺的處事態度與教育理念偏向自然放任,正當有一次祖孫兩人在湖畔對談,爺爺詢問維特未來想做什麼,維特找不到答案,只說:「想成為普通人」。爺爺則是想當一名飛行員,接著把頭頂上的帽子丟向河面,並對維特說:「如果下不了決定,就必須捨棄一些東西」,這句話在維特的內心裡發酵,於是他捨棄了聰明才智,穿戴上爺爺打造的飛行翅膀從房間縱身墜落到一樓,自此,他選擇了裝傻來面對他的人生,也獲得了喘息的空間來思索未來。但是假設他墜落不如預期,是否就此終結了生命呢?這也不禁讓我們去思考教育對小孩子的影響是相當深遠的!

觀看影片的過程中,可以查覺到人總是追求自己所缺乏的,而忽略了自己所擁有的。從影片中父母的角色來看,父母對於小孩有著「望子成龍」的心態,所以加諸很多期許給孩子,雖然包裝著「為孩子好」的糖衣,事實上,更增添孩子對於未來的茫然,因為安排好的人生不見得適用在每一位獨一無二的孩子身上。天才也好,傻瓜也罷!人生就像是一個追尋自我存在價值的旅程,即使到了最後仍無法完成所謂的理想,也不要輕易把自己的理想轉介給孩子來實現,這對孩子來說並不公平。相反的,我們應該像片中的爺爺一樣,陪伴在孩子身邊,適時給予關懷和教導,用著平常心的態度看待聰明絕頂或是發展較遲緩的孩子,讓他在正常的環境下自然的長大成人,比起遭受眾人異樣的眼光來說,反而是最好的選擇。

所以說人的一生中勢必要面臨許多的抉擇,也許我們都不想要父母的壓迫,但是很難保證我們不會成為這樣的父母,因為在愛的前提下,不斷的要求只是為了讓孩子更好,在競爭的社會中更容易生存。但是在要求之前,我們不妨與孩子先好好的“溝通理想”之後,再來談“實現理想”這件事,或許應該就能為制式化的人生模式尋求一個解套吧!


Amili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